首页 > 铜器 > 杂器

杜虎符-中国最早的兵符
2021-05-06 14:46 · 古玩网

杜虎符高4.4厘米,长9.5厘米,厚0.7厘米,背面有槽,颈上有一小孔。虎符呈站立状,虎身有错金铭文9行40字,绝大部分是小篆:“兵甲之符,右才(在)君,左在杜。凡兴士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燔燧之事,虽母(毋)会符,行殴(也)。”意思是:“右半符存于君王之处,左半符存于杜地(故址在今西安市南)的军事长官手中,凡要调动军队五十人以上,杜地的左符就要与君王的右符会合,才能行军令。但遇有紧急情况,可以点燃烽火,不必会君王的右符。”

现存的这件杜虎符仅发现了左半边。虎身上有工艺精湛的错金铭文9行共40个字,字体为圆转秀丽的悬针小篆。据考证,杜虎符应为秦朝或战国时期秦国的物品,证明了当时秦国军权的高度集中和军队管理的严谨规范。现代汉语中的“符合”一词就来源于古代的兵符制度。

杜虎符发现过程

1975年,陕西西安南郊山门口公社农民杨东峰在平整自家土地时,无意中发现了一个小铜块。起初他以为是废铜,就拿到废品回收站去卖掉,但因为太轻卖不上价,就留在了家里。

随着不断地把玩摩挲,小铜块身上的泥土和铜锈被磨掉,渐渐露出了金黄色的文字来。杨东峰隐约觉得,这有可能是一件历史文物。于是,他带着铜块辗转来到陕西省博物馆,遇到了考古专家戴应新先生。经过戴先生一番认真研究确认,这其实是一件岁月久远、研究价值珍贵的古代兵符!

最后博物馆为杨东峰开具了一张表扬信,并附上了50元钱奖金,至此,这件赫赫有名的国宝文物就成为了陕西历史博物馆170万件文物中无比珍贵的国宝级文物。

何为虎符?

符是中国古代朝廷传达命令、征调兵将以及用于各项事务的一种凭证。用金、银、玉、角、竹、木、铅等不同原料制成,通常铸为虎、狗等形状。

虎符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为中国古代帝王授予臣属兵权和调发军队的信物。虎符一般为铜制、虎形、分左右两半,有子母口可以相合。右符留存中央,左符在将领之手。朝廷若派人前往调动军队,就需带上右符,持符验合,军将才能听命而动。

兵符之所以造成虎形,与我国古代对虎形象的崇拜有很大关联。与虎符性质相近的还有节、牌等。现存最早的虎形符节是战国时期的"辟大夫虎节"和"韩将庶虎节",其形制、作用与虎符皆同,可视为虎符前身。

使用虎符有严格的规定,专符专用,一地一符,绝不可能用一个兵符同时调动两个地方的军队。在历史上,虎符的形状、数量、刻铭以及尊卑也有很多较大的变化。从汉朝开始至隋朝,虎符均为铜质,骑缝刻铭以右为尊。隋朝时改为麟符。唐朝因为讳虎,改用鱼符或兔符,后来又改用龟符。南宋时恢复使用虎符。元朝则用虎头牌,后世演变为铜牌。

虎符要与诏书同时使用,节的使用则没有地域限制。羽檄也曾一度独立作为紧急情况下的调兵信物。西汉中央对地方控制力强,调兵权掌握在皇帝手中,东汉地方统兵权逐渐合一,虎符发兵之制很大程度上被破坏,于是节不断流行起来。

文物价值

杜虎符铭文是所有出土虎符中铭文最长的一件,且保存完好,造型生动,错金浑厚,技艺精湛,特别是错金字,精致优美。

虎符上的文字同时还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通过对虎符文字的研究,专家们客观印证了秦国在少陵原西周杜伯国封地(今西安市东南)设杜县的历史,二是它客观而真实地反映了战国时期虎符调兵遣将制度的历史。

秦国正是将虎符制度发挥到了极致,方才横扫六国,一统天下于秦,而这种高度集权、军令统一、凭信符节的军事管理制度和理念,对后世的影响可谓源远流长。

热门推荐
古玩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