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考古发现 > 考古现场

西山坡佛寺遗址—辽上京内现知规模最大寺院,呈现塔殿并重格局
2021-02-04 10:20 · 古玩网

辽上京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林东镇东南。为了进一步了解辽上京皇城遗址的布局和沿革,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第二工作队和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组成辽上京考古队,于2020年5月-10月,对辽上京皇城西山坡佛寺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取得了重要收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城市考古开放工地高级研修班”第二期全部学员也参与了本年度的考古发掘工作。

W020210204554205254450.jpg

2020JZ2发掘区全景图-北向南

西山坡遗址是辽上京皇城内一处规模宏大的寺院遗址,位于皇城西部地势较高处。寺院遗址由多组东向院落组成,地表遗迹保存较好。佛寺的核心建筑位于西山坡制高点,由以佛塔为中心的北院和以佛殿为中心的南院组成;两侧还有附属院落。2012年辽上京考古队曾对位于北院西部的三座塔基进行发掘,取得了重要收获。2020年为了进一步了解寺院的整体布局和时代沿革,对南院轴线上的依次排列的一号建筑基址(门殿址)、二号建筑基址(前殿址)和三号建筑基址(后殿址)进行局部发掘;并对南院的南北两廊进行探沟试掘,获得了重要的考古新发现。现仅对二号建筑基址的遗迹情况进行简介。

W020210204554205299384.jpg

2020JZ2全景-东向西

二号建筑基址位于南院中部,坐西朝东。经考古发掘和关键性解剖可知,二号建筑基址有辽、金两朝四次较大规模的营建,由早至晚依次编号为JZ2D,JZ2C,JZ2B,JZ2A。

JZ2D是该处生土始建的建筑遗址。夯土台基为长方形,四面有沟纹砖包砌。台基前侧中部有慢道,慢道及台基周围尚存较为完好的砖铺散水。根据残存的磉墩布局推测,建筑平面为面阔5间、进深4间,后部可能有1间抱厦。

JZ2C基本沿用了JZ2D的夯土台基,在台基前部增建了长方形月台,叠压了早期慢道;长方形月台南、北两侧重新筑有慢道登临,局部打破了早期台基。柱网结构也有所改变,重建了所有的柱下磉墩。根据残存的磉墩布局推测,建筑平面为面阔5间,进深3间,前部可能有3间抱厦。

W020210204554205329380.jpg

2020JZ2B石柱础和JZ2C与JZ2D期磉墩关系剖面-西向东

JZ2B基本沿用了JZ2C的夯土台基和月台,各面边壁用素面青砖包砌。台基外存有部分砖铺散水。月台两侧重新改建了慢道。台基上的柱网结构有所变化,但大部分柱网位置沿用了JZ2C已有的磉墩。磉墩之上,现存有莲花纹覆盆石柱础和素面方形石柱础,整体布局较为清楚。建筑平面为面阔5间,进深3间,平面有减柱、移柱现象。台基后出小月台。月台南、北两侧设慢道。慢道斜坡面残存铺砖。

W020210204554205358463.jpg

2020JZ2B期西侧慢道与A西侧期通道-西向东

W020210204554205372280.jpg

JZ2B夯1b②:2 (2)

JZ2A 的建筑柱网结构基本沿用JZ2B,夯土台基在东西两侧均有增筑。前部向东在月台两侧增补甬道,后部在月台中部增补甬道。甬道局部还存有包砖和散水。

与二号基址类似,一号、三号基址及两廊试掘基址中均发现了多次柱网结构及建筑格局的改建遗迹现象。出土遗物主要包括瓦当、滴水、板瓦、筒瓦、鸱吻残块、砖、彩绘墙皮等建筑构件、陶瓷器标本等,还出土了一些泥塑残块,时代主要为辽、金两代。

W020210204554205409394.jpg

JZ2A1①:10 (2)

2020年辽上京西山坡遗址考古发掘学术意义

01 增进了对辽上京城址布局及佛寺布局的了解

本年度发掘的西山坡南院,是以佛殿为中心的院落。从东至西,依次有山门、中殿和后殿,两侧有廊庑围合。结合2012年发掘的西山坡北院是以佛塔为中心的院落可知,西山坡佛寺总体是塔殿并重的格局。在中国佛寺布局的发展过程中,唐宋时期正是以塔为中心布局向以殿为中心布局的过渡时期,西山坡佛寺遗址正是研究该阶段寺院布局的一个特殊而又重要的案例。也再次证明了辽上京皇城西部制高点的建置为佛教寺院的城市规划布局。

02 丰富了对辽上京城址时代沿革的认识

本年度发掘或试掘的5座建筑基址都是辽金两代、多次营建重叠的复杂遗迹。轴线上的三座殿址,辽代营建时体量更大、规格更高;金代体量变小。两侧廊庑的建筑在金代明显向院落内部扩建,整体来看缩小了院落内部空间。这些都反映了辽代都城的佛寺到金代地方城佛寺的沿革情况。

03 增进了对辽金时期建筑遗址形制结构和营造做法的认识

以二号建筑为例,通过对关键性解剖,发现了三次具有打破关系的柱础及磉墩遗迹,证实了中殿在辽、金时期原址位置没变,但整体建筑结构有三次大的改建。辽代始建时为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可能后出抱厦的柱网平面,台基东面正中前出慢道;辽代改建为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可能前出抱厦的柱网平面,柱网磉墩全部重建,台基前后均出月台及两侧踏道;金代又改建为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柱网结构有减柱、移柱现象。建筑结构的变化和时代及建筑功能都具有紧密的关系。

W020210204554205420195.jpg

JZ2T1019②:1 (3)

W020210204554205447154.jpg

JZ2T1019②:16 (2)

04 有助于建立辽上京城址遗物年代序列、推进城址布局和沿革认识

出土丰富的建筑构件、陶瓷器标本等遗物,均具有明确的地层叠压关系,有助于建立辽上京城址出土遗物的年代序列,并进一步推进对辽上京城址布局和沿革的认识。(执笔:董新林、汪盈、曹建恩、肖淮雁、左利军)

(图文转自:“文博中国”公众号)

热门推荐
古玩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