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瓷璧发现概况
2020年7月23日~11月14日,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苏庄墓地发掘了136座墓葬。其中,西汉墓葬85座,隋、唐、宋代墓葬各1座,明清墓葬16座,时代不明墓葬32座。西汉墓葬分布于墓地东西两个南北向岗地上,分为Ⅰ区、Ⅱ区。其中Ⅰ区39座、Ⅱ区46座,Ⅰ区内除M7规格较大外,大多数为小型竖穴土坑木棺墓,Ⅱ区墓葬总体规模较大,多为竖穴土坑木椁墓,规格有2*3、3*4米。此次发现的原始瓷璧出自于Ⅰ区M7内。
苏庄墓位置分布示意图
西湖镇苏庄墓地 I、II区墓区分布位置
I区墓葬航拍分布图
II区墓葬分布图
M7墓坑口长5.04、宽3.10、深2.75米。方向346度。处于Ⅰ区南侧,距M8西侧2.8米。近直壁,填土混杂,夹杂一些青膏泥土块,土质松软,经后期彻底盗扰。葬具仅剩六块纵向平铺的椁底板及两块横铺的垫木。在填土中与椁底板表面出土了大量零乱分布的随葬品,其中原始瓷有璧10、勺3、盖3、壶2、盆1、瓿1、柄1、盉1,其他器物有泥半两17、泥郢爰10、玉剑饰1、玉饰件2、木书刀1、铜鐏1,计54件。距墓坑口1.98米处发现了椁痕、2.30米处发现疑似棺痕,推测墓葬形制为一椁一棺一侧一头(足)厢。从形制及出土随葬品特征来看,墓主人身份不低,推测为西汉早期吴或江都国中下级官吏及普通贵族。
M7:16原始瓷璧(距墓坑1.55米椁内填土中)
M7:42原始瓷璧(位于椁底板北侧)
M7:40原始瓷璧(位于椁底板南部)
M7椁底板表面出土物
出土于M7填土中及椁底板上的14件原始瓷璧,4件零乱分布于椁底板上,10件分布于不同深度的填土中。其中,基本完好的5件,残缺的9件。经室内整理,9件残缺的原始瓷璧修复后变成5件,其中完整器2件、残缺器3件。故M7出土的原始瓷璧总数应为10件,基本完好或经修复较为完整的计7件,残缺的3件。现将这批原始瓷璧进行分类说明。
原始瓷璧分类
通过测量、比对,我们发现这批西汉原始瓷璧大小规格不一,其中外径13.5~15.5、内径3.8~4.9、厚0.8~1.2厘米。正、侧面施一层青釉,局部脱釉、烧制变形、粘连胎釉渣。均为圆饼状,正背面较平,两面内外边缘戳印凹弦纹,弦纹间戳印双圈纹,双圈纹排列不甚规则,较为随意,似谷纹,直径约1厘米。灰白胎,胎质致密、较细腻,火候高。现依双圈纹的排列不同分为两类。
第一类:5件。正背面戳印两周双圈纹。
M7:3,外径15.5、内径4.9、厚1.1厘米。基本完好。正面内外缘分饰两周、一周凹弦纹,弦纹间饰两周双圈纹。背面内外缘分饰两周凹弦纹,弦纹间饰两周双圈纹。正面三处存有粘连的釉渣。
M7:3原始瓷璧正面、背面
M7:10,外径15.5、内径4.9、厚1.2厘米。基本完好。正面内外缘分饰两周、一周凹弦纹,弦纹间饰两周双圈纹,局部纹饰有重叠现象。背面内外缘分饰两周凹弦纹,弦纹间饰两周双圈纹。
M7:10原始瓷璧正面、背面
M7:31,外径15.5、内径4.8、厚1.1厘米。基本完好。正面内外缘分饰两周、一周凹弦纹,弦纹间分饰两周双圈纹。背面内外缘分饰两周凹弦纹,弦纹间饰两周双圈纹,局部纹饰有重叠现象。
M7:31原始瓷璧正面、背面
M7:32、40,外径14.8、内径4.2、厚1厘米。原为两件,现修复成一件。正面内外缘分饰两周凹弦纹,弦纹间饰两周双圈纹,局部纹饰有重叠现象。背面内外缘分饰两周凹弦纹,弦纹间饰两周双圈纹。
M7:32、40原始瓷璧正面、背面
M7:44、56,外径14.5、内径4.8、厚0.8厘米。原为两件,现修复成一件。正面内外缘分饰两周、一周凹弦纹,弦纹间饰两周双圈纹。背面内外缘分饰两周凹弦纹,弦纹间饰两周双圈纹。正面局部粘连窑渣。
M7:44、56原始瓷璧正面、背面
第二类:5件。正面或背面戳印三周双圈纹。
M7:11,外径13.5、内径3.9、厚0.8厘米。修复而成。正面内外缘分饰两周、一周凹弦纹,弦纹间饰两周双圈纹。背面内外缘分饰一周凹弦纹,弦纹间饰三周双圈纹。胎体局部中空变形。
M7:11原始瓷璧正面、背面
M7:14、17、42,外径14、内径4.1、厚0.9厘米。原为3件,现修复成一件,仍残缺。正面内外缘分饰一周凹弦纹,弦纹间饰三周双圈纹。背面内外缘分饰两周凹弦纹,弦纹间饰二周双圈纹。局部纹饰有重叠现象。正面局部粘连釉渣。
M7:14、17、42原始瓷璧正面、背面
M7:18,外径15.2、内径4.6、厚1厘米。基本完好。正面内外缘分饰两周、一周凹弦纹,弦纹间饰两周双圈纹。背面内外缘分饰两周凹弦纹,外缘弦线稍偏离一侧,弦纹间饰三周双圈纹。正面局部粘连窑渣。
M7:18原始瓷璧正面、背面
M7:54,外径14.3、内径3.8、厚0.8厘米。修复而成,残缺。正面内外缘分饰一周凹弦纹,弦纹间饰三周双圈纹。背面内外缘分饰两周凹弦纹,弦纹间饰两周双圈纹。
M7:54原始瓷璧正面、背面
M7:16,外径14.1、内径3.8、厚1厘米。基本完好。正面内外缘分饰两周凹弦纹,弦纹间饰两周双圈纹。背面内外缘分饰一周凹弦纹,弦纹间饰三周双圈纹。局部纹饰有重叠现象。
原始瓷璧来源与性质推定
在以往发掘的汉墓中,璧的材质有玉、石、琉璃、铜、漆木、铅、象牙、陶,以玉璧为主,其他材质次之,原始瓷璧极为少见。据现有发掘材料来看,江苏无锡锡山区鸿山战国早期的越国贵族墓地出土了一批原始青瓷璧形器,外径6.9~8.6、内径2~4.6、厚0.7~1.2厘米,灰白胎,釉色泛青、黄,正背面均饰戳印的“C”形或两个“C”形组成的“S”形纹,有单重纹饰与双重纹饰之分。局部烧制变形,不甚规整。此次在扬州西湖镇苏庄墓地M7中发现的10件原始瓷璧,外径13.5~15.5、内径3.8~4.9、厚0.8~1.2厘米,规格相对于鸿山越国墓地原始青瓷璧形器较大。均为灰白胎,胎质致密、细腻,火候高,局部烧制变形,并粘有窑渣与釉渣,其工艺相对于东汉成熟青瓷还有一定的差距。纹饰方面,鸿山越国墓地原始青瓷璧形器戳印“C”形纹或两个“C”形纹组成的”S”形纹,而苏庄墓地原始瓷璧戳印“双圈纹”,似谷纹,两者纹饰差异或与时代不同有关。
M7出土的原始瓷器除10件璧外,还有勺3、盖3、壶2、盆1、瓿1、柄1、盉1,可见原始瓷器种类较为丰富。迄今为止,该区除发现一些砖瓦窑之外,未见瓷窑,而一江之隔的江东地区浙江一带为原始青瓷发源地,发现了大量的战国~汉烧造原始瓷窑及产品,主要集中于浙江东苕溪流域与曹娥江流域。无论从原始瓷器种类、器形、纹饰、胎质、工艺等方面,该区汉代原始瓷器均与浙江一带极为相似、如出一辙,推测该区汉代原始瓷器通过水运贸易来源于浙江一带。
由于M7彻底遭盗扰,原始瓷璧分布较为零乱,原始位置现已难辨,其埋葬性质只能进行推测。从现存的分布位置来看,原始瓷璧主要集中于填土中及椁底板表面,分布范围较广,以侧厢与头厢内居多。据《西汉墓葬出土璧的功能与作用》一文,将璧的功能与作用分为祭祀、装饰、殓葬、替代、陪葬五类。《长江下游地区汉代玉璧研究》一文,将璧的功能分为祭祀、朝觐、丧葬、装饰四类。推测M7内原始瓷璧作为玉璧的替代品,属于丧葬用品的范畴,应为陪葬用璧。
丧葬用璧,以玉璧等级最高,数量最大,其它材质璧次之,多为玉璧替代品,这与墓主人身份等级及拥有财力密切相关。M7规格较高,为3*5米,虽经彻底盗扰,仍出土了51件随葬品,器类有玉、铜、铁、漆木、陶、原始瓷等,推测为西汉早期吴或江都国中下级官吏及普通贵族,其身份等级相对于诸侯王、高等级贵族较低,使用玉璧随葬身份等级或财力不够,故而求次之,使用原始瓷璧进行陪葬,其功能与玉璧相似,作为财富与身份的象征,并借此达到相应的丧葬目的和需求。
总之,M7出土的这批原始瓷璧,在汉墓中极为少见,既充实了璧的材质与功用,亦反映出汉代大一统时期作为璧的发展巅峰,在材质、器型、纹饰变化方面均是其它时代所无法比拟的。
执笔:刘松林、王小迎、吴一丹
(图文转自:“文博中国”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