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考古发现 > 考古现场

食奶改变了蒙古
2020-03-06 10:10 · 古玩网

3月2日,国际著名期刊《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在线发表了由德国马普学会人类历史科学研究所Shevan Wilkin博士等人发表的研究论文:“Dairy pastoralism sustained eastern Eurasian steppe populations for 5,000 years”。通过对先民牙结石的蛋白质组学分析和对应人骨的碳14测年,作者在蒙古地区鉴定出距今5000年左右的牛/羊奶消费,以及公元前1200年的马奶消费;并据此认为,生产奶制品的畜牧业支撑了蒙古地区人口数量的增长,以及青铜时代末期游牧社会的出现。

该期刊同日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科技史专业杨益民教授的点评文章,题为“Dairying transformed Mongolia”。杨益民教授对Wilkin等文章的学术意义进行了点评,指出该文的主要贡献是提供了欧亚草原东部先民过去5000年食奶行为历时性变化的直接证据。

先民对反刍动物奶的消费,可能起源于10500年前的中东地区,然后和驯化牛羊一起在旧大陆传播。探讨奶的消费,已往主要是通过分析陶片吸附脂质残留物或动物死亡年龄结构,而人类牙结石的化学分析可提供食奶的直接证据。Wilkin等文章发现距今5300年位于蒙古中部和阿尔泰地区的阿凡纳谢沃文化先民有牛(羊)奶的消费(见图1),这与阿凡纳谢沃文化进入蒙古地区基本同步,说明食奶伴随着家养牛羊传播而来。历时5000余年,食奶行为从中东地区跨越7000多公里的距离传播到蒙古地区,而中国境内目前最早的食奶证据是南疆小河文化出土的开菲尔奶酪(约公元前1900年)。杨益民教授指出,勾勒食奶行为在旧大陆的时空传播路线,说明奶制品与粮食作物一样都是食物全球化的早期例证。

Wilkin等文章发现的食奶证据,为家养黄牛、绵羊从其起源地中东地区到中国的传播路径提供了新线索。杨益民教授指出,我国境内目前最早的家养黄牛发现于距今5000多年的东北和甘青地区,目前最早的家养绵羊亦发现于同时期的甘青地区(见图1);而距今5000年左右,新疆地区目前尚未发现和黄牛、绵羊有关的遗存;因此,这两种家养动物应该是通过蒙古传入我国,具体时空路线有待进一步探索,尤其是需要重点关注我国北方地区长城沿线地带新石器晚期对反刍动物肉和奶的消费。

Wilkin等文章发现公元前1200年的马奶消费与马的其他用途(如祭祀、装马勒、骑乘和肉食等)同时在欧亚草原东部地区出现,反映了经济形态的转变——从定居程度更强的农牧向游牧转变。到匈奴帝国时期,马奶在先民人群的牙结石中广泛检出,反映了马奶在游牧社会中的重要性有了较大的提升。杨益民教授指出,先民牙结石中马奶的广泛检出有可能作为铁器时代游牧人群的判断标志。

W020200306413582540049.jpg

图1. 距今5000年左右,黄牛、绵羊和小米在中国、蒙古和中亚的发现地

最近,哈萨克斯坦境内通过人骨同位素分析识别出公元前2700年左右的小米种植(见图1),而同时代的新疆境内尚未发现小米遗存。杨益民教授指出,小米的西向传播可能沿着牛羊的东向传播路线逆向而行,欧亚草原东部地区(阿尔泰山脉)可能是新石器晚期/青铜时代早期东西方驯化物种交流的重要枢纽。今后进一步的多学科研究将提供更多线索。

杨益民教授课题组长期从事古代有机残留物分析,利用生物标记物、蛋白质组学等手段研究古代动植物利用,并探讨社会复杂化的经济基础。

责编:韩翰

热门推荐
古玩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