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考古发现 > 考古现场

湖南桂阳县黄田两处炼铜遗址调查
2018-07-30 10:00 · 古玩网

2018年4月28日,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牵头,联合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香港中文大学、郴州市文物处、桂阳县文管所等单位,根据以往工作积累的线索,针对桂阳县雷坪镇舂陵江江畔的黄田村两处较大冶炼遗址进行专项调查(图一)。

图一 桂阳县两处炼铜遗址位置图

一、盘家遗址

位于雷坪镇盘家自然村北面,在舂陵江东岸,距舂陵江约100米,原始地貌应该是一个朝向舂陵江的缓坡。遗址沿着舂陵江大体呈南北向分布,南北约长250米,东西约长200米,面积约5万平方米(图二)。遗址地表都为炉渣堆积,没有树木生长,炉渣堆积非常集中,但厚薄不一,最厚处约7米。矿渣堆积部分是原生堆积,局部被后期扰乱。炉渣多数为片状、块状,少数呈碗状或长舌条状(图三)。调查还发现碎矿石臼、青花瓷片(图四)、陶罐残片、陶盖残片、炼锌冶炼罐等遗物。

W020180730388367199588.jpg

图二 盘家遗址航拍照

W020180730388367252211.jpg

图三 盘家遗址块状炉渣

W020180730388367308639.jpg

图四 盘家遗址采集青花瓷片

在调查的1万平方米面积的遗址范围内较为均匀地分布有四五处较为平整的台面,台面高度不一,由红色黏土填筑,一般厚约10厘米,较厚可达28厘米,这些台面应该是当时的工作面。遗址的一处断面上还发现有红色黏土填筑的两层工作面,上下间隔1米左右。该遗址的形成可能是先在靠近江边的台地上冶炼,随着炉渣逐渐堆积,逐步向上扩展。一个工作面,可能对应着一个作坊区。

经过简单勘探,发现冶炼炉3个。炉1位于遗址中心部位一处较大断面处,断面高5.5米,炉底之下高3.5米,炉底之上有2米炉渣堆积覆盖。该炉只保留一角,残长1.2米,残宽0.6米,残高0.7米。炉底与一工作面平行相接,清理出工作面长约5米、厚约25厘米,由红色黏土、砖块、炉渣混合铺筑而成。炉子由砖平铺砌筑,大部分使用完整砖块,长24、宽14.5、厚6.5米,砖已烧成红色。炉底部未见明显烧结面。距炉子后部(一侧),用残砖垒砌后部护围,间隔0.2米。炉内壁烧结严重,呈黑灰色。

炉2和炉3位于另一台面上,由炉渣、砖块、红色黏土堆筑而成。呈南北向,炉口朝东。南北长3、东西宽2.6米,呈土包状,开口于炉渣之下。两炉并排排列,大小接近,炉2长1.3、宽0.8、残高0.66米,炉3长1.07、宽0.86、残高0.6米。两炉的顶头(东端)炉壁用残砖砌筑,砌筑不甚规整,南北两侧都为炉壁烧结,炉内为红黄白色填土。

W020180730388367344061.jpg

图五 盘家遗址炉1

W020180730388367399316.jpg

图六 盘家遗址炉2和炉3

二、张家岭遗址

位于藕塘自然村西面,紧靠舂陵江,属于一个台地。南北长150米、东西长140米,面积约有2万平方米(图七)。遗址地表都为炉渣堆积,积厚薄不一(图八),从一侧断面看,厚度在5~7米左右。从台地两侧看,应该是个台地凹面,被炉渣充满。遗址保存完整,未被后来破坏过。炉渣形态与盘家相似。还发现少量青花瓷片(图九)。

W020180730388367448705.jpg

图七 张家岭遗址航拍照

W020180730388367491006.jpg

图八 张家岭遗址炉渣堆积及炼锌工作面

W020180730388367537526.jpg

图九 张家岭遗址采集青花瓷碗

遗址有几处较为平整的台面,对遗址西部一处台面进行简单清理,发现一条炼锌炉炉基(图一○),平面为长条形,呈南北走向,由炉床和炉室两部分组成,仅保存有炉下室和炉床。炼锌炉与桐木岭遗址炼锌炉相比较,炉栅短且炉栅间距窄,难并排放置三个冶炼罐。冶炼罐与桐木岭遗址出土相似,都为直筒形。

W020180730388367577511.jpg

图一○ 张家岭遗址炼锌炉

三、检测

为判断盘家和张家岭遗址的性质,对两处遗址的炉渣和炉壁进行了金相观察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及能谱仪分析。随意选取了盘家和张家岭各3个炉渣样品进行扫描电子显微镜及能谱分析,发现盘家2个样品存在冰铜和黄渣,第3个样品发现大量的锡青铜颗粒,含锡3~5%,存在铁、砷等杂质元素;张家岭2个样品存在冰铜和黄渣,第3个样品发现少量的锡青铜颗粒,含锡13~15%,并含有少量铅,颗粒周围有一圈冰铜。盘家炉1的炉壁烧结层含有很高的铜、锡和铅,存在纯铜、二氧化锡、富铅相(图一一至图一五),有典型的青铜熔炼渣的特征,初步推断该炉为熔铜炉。推测两处遗址存在炼铜和精炼活动,最后的产品中有锡青铜。虽然盘家遗址和张家岭遗址主要以炼铜为主,但是遗址上还发现了炼锌有关的遗迹遗物,炼铜活动与炼锌活动是否同时,它们之间是何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W020180730388367621145.jpg

图一一 盘家炉1炉壁表面烧结层中的物相

W020180730388367660164.jpg

图一二 盘家炉渣中的冰铜颗粒

W020180730388367695955.jpg

图一三 盘家炉渣中的锡青铜颗粒

W020180730388367712500.jpg

图一四 张家岭炉渣中的冰铜和黄渣

W020180730388367751480.jpg

图一五 张家岭炉渣中的锡青铜颗粒

四、认识与探讨

《湖南省例成案》记载,乾隆年间石壁下矿厂“历无烧铜炉座,具系远隔十余里,数十里之江龙源、张家岭、吉冲头、藕塘、小溪头、冲头源、黄田等处民人买砂回家锻炼,炉座起停无定,既难稽查”。政府为了管理散炉户,在冲头围、瑶溪、藕塘聚集炉户炼铜,并在附近的道路上设置关卡,稽查偷运。目前除了盘家和张家岭,还在藕塘、冲头源、黄田、粮源、石家等村发现类似的冶炼遗址,这些遗址很可能都是乾隆年间的,也是官府管理的分散的冶炼矿厂。从盘家和张家岭的址出土的青花瓷片来看,它们的年代为清代前中期,因此与文献相对应。调查看,该两处遗址是多金属冶炼遗址,反映清代人们对于冶炼技术提高,掌握多金属冶炼的方法,充分利用矿石。遗址的分布规律是沿舂陵江东岸分布,主要是方便矿石和燃料和产品的运输。遗址冶炼出金属铜主要供应长沙宝南局铸造钱币,是清代湖南的最主要铜产品产地之一。(作者:周文丽 莫林恒 林永昌 罗胜强)

(图文转自:湖南考古)

责编:荼荼

热门推荐
古玩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