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经过近两个多月的抢救性考古清理,德清县东汉上渚山窑址野外工作基本结束。
上渚山窑址位于下渚湖街道宝塔山村上渚山,由于狮子山连接下渚湖通道项目建设,在履行相关报批手续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德清县博物馆联合组队,对其进行了抢救性考古清理。
本次清理地点位于上渚山自然村一个标高15.89米的山坡上,共揭露窑炉(床)两处Y1,Y2,Y1只剩窑前火膛,Y2保存有窑前火膛、窑床、窑尾三部分,从窑尾痕迹分析,整修过三次,Y2南侧有排水沟一条。在Y1,Y2之间清理出疑似火膛坑一个(形状似Y1,Y2火膛,未有烧结面),Y1火膛前侧清理出后期建筑块石墙基一处,储泥池痕迹一处。
Y1仅保存窑前火膛,开挖于基岩下,方向83°呈梯形,东西斜长3.2米,前(东)窄后(西)宽,前端(东)内宽1.20米,后端(西)内宽2.20米。火膛侧壁为基岩,高0.56-0.66米,火膛底部宽1.7-0.90米,向前倾斜,坡度5°。火膛后壁呈倒梯形,下底宽1.70米,上底2.20米,高0.85米。侧壁和后壁留有窑汗,厚度在0.03-0.05米不等。
Y2龙窑斜长17.7米,宽2.65-2.23米,窑头方向60°。窑床平均坡度为14°(其中窑床前段14°、中段已被挖掉,尾段4°)。窑床顶部已塌,窑前火膛、窑床、窑尾保存尚完整。部分窑床已到基岩,从窑尾迹象分析,该窑经过三次整修,Y2-1与Y2-2基本重合叠压在一起,并打破Y2-3.火膛后壁也经过三次整修,由于窑床窑壁保存不理想,只有Y2-1窑床南北壁都在,Y2-2窑床只有北壁,Y2-3窑床只有南壁,故窑头、窑尾未能一一对应。
Y2火膛:斜长2.05米,前(东)窄后(西)宽.火膛下底呈长方形东西长2.05米,南北宽在0.48(西)一0.53(东)米,向前倾斜,坡度8°。火膛后壁呈倒梯形,下底0.48米,上边1.70高0.84米。火膛侧壁为基岩,南侧壁下底2.05米,西侧与后壁交接处斜长1米东侧与封门交接处0.60米。北侧壁下底长2.05,西侧斜长1.11东侧斜长0.63米。侧壁和后壁留有窑汗,厚度在0.03-0.05米不等。火膛后壁有3个有烧结面:烧结面1东西长0.18南北宽0.1米厚度0.02一0.01米;烧结面2东西长0.35南北宽0.2米厚度0.02一0.035米;烧结面3东西长0.38南北宽0.26米厚度0.01一0.03米.
Y2窑尾排烟坑,共三个。从北往南坑1东西向长方形长为0.9宽为0.32东-0.25西深为0.35东-0.20西。坑2从东南向西北延伸椭圆形长为0.93宽为0.21东-0.36西深为0.35东-0.20西。坑3东西向长方形长为0.98宽为0.32东-0.28西深为0.32东-0.20西。坑1南侧挡火墙上残留烧结面两块不规则形残高0.2宽0.1米坑3残高0.1宽0.2米。
排水沟位于窑床南侧南侧1.4米处,南北底宽0.25一0.32米,深约下挖原生土0.2米,长度3.8米。沟里有支烧具二个一组共二组,东西斜长6.4米宽0.3一0.5米,深0.1一0.25米。
废品堆积在火膛北侧区域,南侧以红烧土堆积为主。堆积厚度在0.6-0.30米之间。出土标本有罍、罐、锺、盘口壶残片及大量的筒形支烧具、窑渣等。
疑似开凿后未用火膛G1疑似火膛,开挖于基岩下,方向80°呈梯形,东西斜长1.34米,前(东)窄后(西)宽,前端(东)内宽0.4米,后端(西)内宽0.6米。底部宽0.20-0.28米,向前倾斜,坡度5°。后壁呈倒梯形,下底宽0.2米,上底0.6米,高0.5米。侧壁和后壁没有窑汗,出土大量罍、罐、锺标本。
后期墙基在T4探方东南侧,Y1、G1东侧发现小块石垒砌的墙基一处南北长8.6米,宽度0.60米,未见开间痕迹。出土有青花碗康熙乾隆通宝钱币二枚,开口层位在第一层,北边块石南边变鹅卵石了,判断这是一处晚期简易房屋墙基。
其产品种类丰富、质量较高,主要器型有罍、罐、盘口壶、锺、双唇罐为主,其中部分锺、双系罐刚出土时釉色青绿,胎釉结合较好,几近成熟瓷器标准。出土部分窑具有刻划文字。从窑址出土产品和窑具看,大型罍、壶、罐烧制方式显然是单件放置在窑具上烧制。小件盘口壶上有叠烧迹象。从火膛、窑尾痕迹看,应该是一处多次整修施釉的窑场,土坯窑壁,没有投柴孔。综上所述,上渚山窑址是一处东汉时期普通窑场,它和上虞帐子山、龙游白洋垅东汉窑场一起,展示了东汉时期龙窑窑业技术发展的全面状况。是德清众多处东汉窑址中较为典型的一个窑场。(作者单位:德清县博物馆)
(原文标题:德清县抢救性考古清理东汉上渚山窑址 图文转自:浙江文物网)
责编:荼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