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考古发现 > 考古百科

安徽蚌埠禹会遗址
2021-04-20 10:35 · 古玩网

禹会村位于安徽蚌埠市禹会区秦集乡,遗址坐落在天河之西、淮河东岸的涂山南麓,因相传禹王会诸侯于此地,故称禹会。禹会村遗址的现存面积约50万平方米,在淮河东岸呈南北狭长形分布。

2007年至2010年,禹会遗址作为淮河流域一处大型的龙山文化遗存,经过了几年的规模性发掘,取得了在同期遗址中非常罕见而重要的学术成果,显现了禹会遗址特殊的文化现象和重要的研究价值。

2007年4月至6月,考古队对禹会村遗址进行了第一次考古发掘。经过考古发掘,取得了以下收获:

一、禹会村遗址是淮河流域一处面积大,文化单纯的龙山文化遗址,初步判断遗址的中、南部为生活区,在此揭露面积100平方米,出土有大量的具有典型特征的龙山文化陶器及残片。文化区内有丰富的地层堆积和灰坑遗迹,并有大量的陶器储存于坑内,说明当时在此活动的范围大,延续的时间长。从文化特征来看,该遗址既有山东龙山文化特点,又有河南龙山文化的因素,并显示出了本地区史前文化的复杂性。

二、在遗址北部,保存有一处面积约 1500平方米的人类堆筑台迹,呈“甲”字型布局。本次发掘揭露面积为400平方米,清理和解剖后的迹象表明,当时人类堆筑的迹象十分明显,从下至上的堆积为灰土夯筑层,土质坚硬,紧密,具有一定的夯力。在夯筑面的中部有一处火烧痕迹象,暴露面积呈东西4米 (往西未到尽头),南北2米,烧痕附近有多块磨石存在。从烧痕的迹象判断,在此烧火的时间并不长。

W020180410406519903306.jpg

陶器

2008年春季对禹会村遗址又进行了较大面积的发掘。

根据前期的钻探和2007年发掘提供的信息,2008年又对堆筑台迹西侧部位进行了揭露,从而呈现出了该遗迹北部的格局和规模,至此可以使我们清楚地看到,这处“甲”字形布局的人类堆筑台迹,仍然是以灰土、黄土、白土自下而上逐层堆筑而成,最后形成一个大面积的白土覆盖面。该次清理的白土覆盖范围(主要为“甲”字形的上部)为东西宽19.30米,南北长38米,应为该处遗迹的主要部位。在如此大的白土堆积面上,存在有9处圆形圜底坑,直径多为2米,深为0.50米左右,个别略小,分布于所暴露面积的不同部位,其坑壁、坑底均为堆筑铺设的灰土、黄土和白土,显然是在堆筑时有意而为。堆筑台迹的北端又有一条宽1.35米(西部)-6.6米(东部)的沟带横跨东西,从而在台迹北部形成了一条人为的隔离带。

该次发掘分别选择了遗址中部和河堤西侧。中部文化堆积厚度多为1.30米左右。河堤西侧一般为0.5-0.8米。尽管上层破坏了许多,但下层的文化现象非常丰富,以大小不同的灰坑为主要遗迹现象,常在灰坑中有完整和较完整的器物出现。其中一个大型圜底烧坑,分多次堆筑而成,经过了挖坑-烧烤-堆筑-烧烤-堆筑等不同的过程,并在每层坑壁及坑底的烧面之上,遗留有多件规格高、器形别致的陶器。

生活区出土的陶器,一般器形大,胎壁薄,器形别致,多为非生活实用性器物,而且个别的陶器外表,明显的显露出局部燎祭的现象,同时,黑光亮的蛋壳陶器占有一定的比例。

2009年度,对拥有2500多平方米的祭祀台基进行了全面揭露,从而揭示了龙山文化晚期淮河流域一处大型的祭祀场所。台基位于遗址的东北部,呈南北狭长形布局,南北长100米,东西宽25米,略呈北宽南窄状。从中部提供的剖面显示,从下至上的灰、黄、白土堆筑层次分明,明显地表现出是经过一定规划而实施的一项工程。

值得重视的是,在白土面之上,位于中轴线位置,由北往南分布着众多的迹象,包括沟槽和圜底坑、火烧堆、方土台、长方形土坑等,构成了复杂的文化内涵。

W020180410406519939204.jpg

祭祀坑内的陶器

在相距大型祭祀台基约100米的西南部,所发现的小型灰坑内,均有单件较完整的陶器或磨石出土,呈现出与同期遗址中一般灰坑的明显区别。除此之外,还发现了三个埋藏有别的大型祭祀坑。

从三个祭祀坑出土的陶器来看,基本分为两种现象,一是小型器物如蛋壳陶类的高柄杯,应为陶器中的高档品;二是大型陶器,多见鬶、盆、罐、鼎、器盖等,应该不是生活中的实用器。

2010年春季,对遗址进行了第四次发掘。

2010年春季,为获取祭祀台基面中部西侧的祭祀沟内资料的完整性,起取了水泥路面,对祭祀沟进行了全面的清理。祭祀沟内除包含有丰富的炭灰和被烧过的兽骨外,又以堆积较多的散乱陶片和破碎于原地的器物个体为主要内涵,在能够看出器形和能复原的陶器中,最引人注目的有成组祭器假腹簋和高档薄胎陶器红陶壶以及大型平底陶盘等。

祭祀沟南北长3 5米,东西宽5~6米,深0.8米。但所包含的陶片、磨石等多集中于沟的中部,南北两端和底部的包含物数量较少,但整个沟内陶片的出土量依然较多。

作为建筑遗存的简易式工棚建筑,是2010年发掘的重大收获之一。共发现3处,其建筑程序大同小异,房子是由墙基槽和柱洞构成一个较大的空间,无墙体,室内居住面未经过任何加工和处理,显然是作为一种临时性的场所。

禹会村遗址的发掘,备受学术界关注。在文明探源课题实施以来,淮河流域相当于龙山文化时期的遗址发掘甚少,因此,禹会村遗址在淮河流域自然成了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关键时期的关键遗址,特别是人为夯筑台迹的出现,其考古资料不仅填补了龙山文化的地域性空白,而且也有利于了解和研究中国古代南北文化的融合和交流情况。

参考资料:

中国文物报社:《中国考古新发现年度记录2010》,中国文物报社,2011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张莉,赵兰会,王吉怀:《禹会遗址 2010 年春季发掘的新收获》,《中国文物报》,2010年10月8日。

热门推荐
古玩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