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收藏界,每当人们提起明代玉器,都习惯将其称为"粗大明"。
客观地讲,这种对于明代玉器艺术特征的总结概括,尽管有些简单粗暴,但是却也有一定道理。
总体来看,明代玉器的艺术风格呈现一种"稚拙有余而精细不足"的特点,而这种粗犷、古拙的艺术风范,明显区别于后世"精巧不能企及"的清代玉器。
所以明代玉器这种鲜明的时代特征,逐渐成为后世鉴定断代的重要依据之一。
明代青玉花觚
那么问题来了,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明代玉器"粗大明"的艺术特征?
要想解释这个问题,我们还要从明代的历史文化着手,深入剖析明代玉器艺术风格的形成原因。
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由汉族建立的王朝,共传十六帝,享国276年。
明代是一个很不简单的伟大时代,它不仅是封建时代汉族统治的最后一个王朝,同时还是一个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国力昌盛的历史时代。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明代玉鰲魚花插
尽管有明一朝的社会文化蓬勃兴旺,文人仕子的社会地位非常之高,而尚古风雅的品玉之道,更是历代文人标志性的日常操作。
但是,就玉器发展而言,明代却是一个"时运不济"的历史阶段,明代玉器发展始终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
首先,明代早期天下初定、百废待兴,治玉业的发展较为缓慢。
当时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受元末明初连年战争的影响,正处于休养生息的恢复阶段,因此玉器的发展也受到影响,基本只能继承延续宋元玉器的艺术风格。
明太祖朱元璋
明代初期,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至明成祖朱棣时期迁都北京。
随着明代国都北上迁移,政治经济的重心也随之变化,当时手工业受地域文化影响,明代早期玉器更多地继承了中国北方金元时期的粗犷风格,从而和南方苏作的治玉工艺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出粗犷豪迈的时代特色。
明早期鹘啄鹅玉饰
其次,明代中晚期,随着社会发展相对稳定,传统文化更加发达,大量富有人文色彩的玉佩饰开始出现,明代玉器的风格开始逐渐向纤巧细腻的方向发展。
随着晚明时期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历史上第二次收藏热潮兴起。
由于当时玉器的需求明显提高,从而极大地促进了治玉业的蓬勃兴盛,这使得明晚期治玉工艺产生了飞跃发展。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明代青玉执壶
但是,原本应当高歌猛进、迅猛发展的明代玉器,此时却又受到玉石原料严重匮乏的制约,甚至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就连当时明代皇家用玉,其玉料都要依赖"走私"方能获得。
在明早期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新疆地区的"东察合台汗国"奉明朝为宗主国,当时的明朝中央政府也在新疆哈密设置了行政机构。
但是到了明正德四年(1509年),东察合台汗国因内乱四分五裂最终灭亡,取而代之的是叶尔羌汗国。
随着叶尔羌汗国的不断强大,明朝失去了对新疆的控制。到了明嘉靖三年(1524年),明朝关闭了嘉峪关,从此与新疆再无联系。
上海博物馆藏明代青玉乳丁纹龙耳簋
上海博物馆藏明代青玉乳丁纹龙耳簋局部
这就使明代玉器陷入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境地,从而导致明代玉器中出现了很多玉质不佳的玉器,就连当时的皇家玉器也概莫能外。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明代玉器的原料供给长期受到制约,这导致有明一朝的大部分时间里,中原内地的和田玉料始终处于捉襟见肘的状态,而玉石原料的匮乏极大地限制了明代玉器的发展。
明代青玉兽耳仿古铜纹带座彞式炉
甚至在明朝中后期很长一段时间里,内地和田玉料的输入居然完全依赖"走私"。
据史料记载:由于明朝中央政府不能对西域实行直接统治,明政府只得通过哈密王获得和田玉。
而当时和田玉料需要辗转运输才能到达内地,玉料经过各级官员的层层克扣和以次充好的"置换",待运到北京时已基本"不堪用"。
上海博物馆藏明代乳丁兽面纹玉觯
因此,当时很多优质玉料反而流落到民间,所以明代中晚期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状况,即皇家玉器原料有时远远不及民间玉器的玉质优秀,这种亘古未有的怪象一直持续到清代前期。
总而言之,有明一朝的玉器发展,尽管经历着由"粗"向"细"以及由"简"至"繁"的历史演变,但却始终未能突破历史时代的瓶颈。
明代青玉双螭龙耳杯
说了半天明代玉器的"粗",那么明代玉器的"细"又从何谈起呢?
随着晚明时期苏州治玉业蓬勃兴盛,包括陆子刚在内的治玉名家倍出,这些被当时社会各阶层高度认同的"治玉圣手",对明代玉器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今天我们从明代玉器的历史遗存中不难发现,这些当时堪称极品的高等级玉器,其工艺卓绝、美轮美奂,尽管其中羊脂白玉的使用并不普遍,但是仍可一窥明代玉器精美卓绝的艺术风貌。
台北故宫藏明代子冈款海屋添筹青玉盒
例如1954年苏州五峰山明张安晚墓出土的"金枝玉叶"发饰,就是明朝中叶玉器的杰出典范。
由于蝉又叫"知了",而金蝉则是"金知了",这件玉器正是在富于人文内涵的时代背景下,从而得名"金枝玉叶"。
南京博物院藏明代金枝玉叶
金枝玉叶造型非常精巧:一只栩栩如生的金蝉栖息在晶莹温润的玉叶之上,侧身翘足,双翼略张,嘴巴微开,好象正在奏鸣;玉叶则叶脉分明,洁白无瑕,将金蝉微微托起。
玉叶长5.2厘米、宽约3.2厘米,晶莹润泽,呈凹弧状,玉叶明显经过精心的打磨抛光,上面的叶脉清晰可见,这件薄胎玉器的出现时间,远比清乾隆痕都斯坦薄胎玉器要早二百多年。
南京博物院藏明代金枝玉叶
还有1957年北京明万贵墓出土的"白玉双螭耳杯",更是一件弥足珍贵的明代玉器。
这只玉杯无论玉料还是工艺,都堪称中国古代玉器的杰出代表。
首都博物馆藏明代白玉双螭龙耳杯
此外还有明定陵出土的很多玉器精品,更是那一时代殿堂级玉器艺术珍品。
这些明万历年间最高等级的宫廷玉器反映了明代帝王、后妃在礼仪、生活等方面的用玉情况。
明定陵出土玉器
综上所述,在明代玉器粗犷风格的背后,并不乏精品之作,甚至有些明代玉器的精致程度,丝毫不逊色于后世。
这足以证明,明代玉器的"粗"并非"粗陋",而是刀工宽阔粗壮,线条简洁有力,风格粗犷豪放。
我们应该看到,明代作为一个上承宋元、下启清民的重要历史时期,无论是文学、艺术还是传统手工艺,均取得了空前绝后的伟大成就。
如果不是诸多历史客观因素的制约,相信明代玉器同样会展现出更加辉煌的历史风貌。
上海博物馆藏明代天鹅连珠纹玉饰
明代玉器就这样在历史洪流中跌跌撞撞地蹒跚前行,尽管它受到了各种因素的局限和制约,其发展历程也充满了艰难曲折。
但是明代玉器依然生生不息、继往开来,在局促的客观环境中承前启后、上下求索,并最终形成独特的时代特色、开创了属于自己的伟大时代。
明代玉器留给后世无数弥足珍贵的文化遗存,它记录了那个时代的社会文化,反映出那时人们的精神风貌。
因此,"粗"中有"细"的明代玉器,依然是中国玉器的杰出代表;明代玉器的历史,更是中国玉器发展史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本文由无相有道原创并首发百家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