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玉器 > 古玉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玉器文化
2020-09-18 20:24 · 古玩网

一、历史文化背景

这一时期(公元220年—589年)历时300多年,除了西晋初年统一外,整个中国出在分裂割据和南北对峙的局面。从汉文化上讲华夏-汉族的文化中心是黄河流域。但异族的野蛮战争和疯狂杀戮,使得文明的黄河流域变成了荒无人烟的地方。人类生存都是问题,文化更无法维持。因此,文化重心不得不向四方分散。主要是向江南和西北转移。居住在中国的众多不同的异族,在混战种互相杀戮,导致这些不同的民族大多绝种了。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各个民族大迁徙,对华夏-汉族文明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这些影响几乎都是负面的,华夏-汉族文明几乎到了灭亡的边缘。直到隋朝,华夏-汉族文化才得以复兴。

1.jpg

天津博物馆藏南北朝青玉卧兽

二、玉文化背景

统治者对玉器的抑制,由于社会动乱提倡俭朴,统治阶级对玉器的使用加以限制。如;。三国时期曹魏文帝下令禁止使用玉衣,致使葬玉一落千丈,仅为趋向写实而又简括的玉豚、玉蝉之类的玉雕,在有限的范围内流行。同时由于战乱导致玉器制作方法的失传和精美的玉器遗失。如汉末战乱,玉佩失传,经魏侍中王杰"始复作之"。政权的更换导致专门从事玉器的工匠大量减少。以至于到东晋时期很难有完整的玉器作坊。由于晋朝的九品中正制,士族制度以及统治者的态度影响了其商业交流的进行。

三、玉器发展过渡阶段

中国古玉主要可以分为3个阶段,神玉—王玉—民玉。

1、神玉阶段:距今10000-4000年为巫玉阶段。

2、王玉阶段:从夏至清为王玉阶段(夏商周—清代)。

3、民玉阶段:间于玉文化的王玉阶段之中,民玉文化也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从宋至清为中国玉文化的民玉阶段(宋—清代)。从出土玉器可以看出神玉—王玉在汉以前占主要成分,从三国两晋南北朝民俗文化才逐渐溶入玉器制作中。这一时期正是民玉的启蒙阶段,王玉从此开始逐渐没落,从葬玉的被禁止到大量宝石冲击玉器制作行业。由于佛教在民间盛行以及清谈名士社会风气的影响成为以后民玉造型文化的基础。从玉器的发展看:当时从商周、秦汉以来,中国玉器以礼仪用玉和丧葬玉为主的古典玉器传统,至唐宋玉器逐渐以装饰玉、实用鉴赏玉为主的中古风格的过渡时期。从玉器的制造水平看;当时是介於以传统风格为主的汉代玉器辉煌期,至开放的唐代玉器高峰期的中间低谷期。从玉器历史文化价值看:这一时期的玉器既不如汉以前承载文化历史意义,同时也不如唐以后的逐渐繁荣,但从玉器风格上讲却兼有新旧文化的特征。

四、玉器的风格特点

其玉器的风格特点是简单,用途简化,装饰简。汉代以前盛行的礼仪玉,魏晋南北几乎不见,偶尔所见琮璧礼玉,或是前代旧玉,或是仿摹,没有创新。丧葬玉在此时期,也大为减少,不受重视。魏晋南北朝玉器,有所创新并打上时代特点的,要推日用玉和装饰玉。当时日用玉有玉杯、玉带具和玉印等。从晋代起,古式礼器、佩饰的生产和利用逐渐减少,而代之以金银珠宝、金银镶嵌珠宝、首饰等。当时的装饰玉承袭汉代风格,有衣着饰玉和剑具饰玉两类,但品类、造型及雕琢风格,均逊於汉代。玉珩,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流行玉佩,多数作如意云头状。当时的玉剑饰,也已是风烛残年,自西汉达到顶盛时期以来,逐渐走下坡,至魏晋时期仅见剑首、剑等零星饰玉。当时的鉴赏陈设玉,有玉辟邪、玉瑞兽等,目前所见多为传世玉。

五、主要用途

(1)生活用具~有玉杯、玉带钩、玉印等。沿袭汉以前的风格,如玉印、玉带钩都是身份等级的象征。东晋时期皇帝就经常将高品质的玉带赏赐给有功劳的臣下。玉杯,玉制器皿大多出现在皇室以及皇室宗亲中。少见于士族,在平民中几乎没有。在士族中出现玉制生活用具说明玉器已经不单一作为皇家王族的专署品了。但当时玉器的民间收藏还在萌芽阶段。(2) 装饰呈美用~主要是玉珩及其他佩。由于战乱导致汉玉佩的制作方法遗失,经过晋人重新设计风格上独树一帜。汉之前的玉器多有特定的限制,虽然造型上有所差异但是依然受到很大的桎梏,从晋开始玉佩美学价值逐渐得到发展。由于当时特殊的文化影响,清谈之风大盛对道家老庄崇尚导致将更多构型引入玉器制作中。(3) 陈设鉴赏用~多为玉辟邪玉瑞兽。从山海经记载以及其他文献记载可以发现当时玉器很多造型连带着上古传说。单以龙的形象而论,龙以及传说龙的九子就大量出现在各种鉴赏用品。这一时期由于战乱不断,玉器上多以辟邪祈福为主。随着佛教在中国强势发展,以佛教形象出现的玉器开始出现。佛像形象今天以成为了玉器制作的主流。同时出现了粗阴线装饰等新的工艺手法。

六、代表性玉器

主要从神玉-王玉-民玉三方面看这一时期的玉器,神玉以礼仪用玉为主,王玉现今出土比较多的都是随葬玉器。民玉这一时期并不特征,大多由王玉派生出来的。以礼仪玉为例,所谓的仪礼玉器,即古人在祭祀或朝享、交聘等仪礼上使用的玉器,简称为"礼玉"。古代的礼玉,据《周礼》记载,是专指璧、琮、圭、璋、磺、琥等六种瑞玉而言。不同功能的玉器有着自己不可更改的造型,自汉以后随着祭祀传统的改变,礼玉也随之没落。到唐建立后才从新建立了完整的礼玉制度。前面提到三国时期由于曹魏文帝下令禁止使用玉衣,对葬玉进行种种限制导致葬玉的简单化,玉豚、含玉、玉蝉、玉塞等陪葬品依然比较常见。玉玺、玉剑饰、玉珌、玉钩等日常用具虽然少有流传,但是从流传品可见做工多以简单明了为主。至于这一时期的民玉多在特殊环境下制作完成的。于这一时期石窟文化相对应玉佛开始出现。但由于当时佛教为了显示其高大、无所不能的形象,制作上屏弃体积小的物件而宣扬高大形象。

七、食玉文化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魏晋时期玄风盛行,食玉可以健康长寿,长生不老的看法开始出现。在这一时期神仙传记中常常有所涉及,《河图玉版》云:"少室之山有白玉膏,服之成仙";《十洲记》云:"瀛洲有玉膏如酒,名曰玉醴,饮数升辄醉,令人长生";《抱朴子》云:"生玉之山,有玉膏流出,鲜明如水精,以无心草和之,须臾成水,服之一升,长生"。在后来的医书上也有此类记载;"捣如米粒,乃以苦酒焙消,令如泥,亦有合为浆者"(李时珍《本草纲目 .玉屑》转引陶弘景语):"作玉浆法,玉屑一升,地榆草一升稻米一升,取白露二升,铜器中煮米熟,绞汁,玉屑化为水,以药纳入,所谓神仙玉浆也"(李时珍《本草纲目 .玉泉》转引青霞子语)"。

以科学的眼光去看,以上记载当然是神仙家的荒诞之语,玉有某种药用功效,有益于人体健康则是真实的。一般认为玉性"甘平无毒",可"润心肺"、"除胃中热",对"止烦躁"、"止喘息"、"止渴"。

当时食玉对整个两晋时期玉文化的影响究竟有多大已经无从考证,有些人甚至认为这一现象出现,直接导致了玉器发展进入低谷。从出土文物上看,这一时期的玉器质地相对较差,很少出现那种质地细腻光滑颜色纯正的玉器。值得思考的是这一时期白玉很少流传下来。

八、两晋玉器工艺特点

2.jpg

上海博物馆晋代白玉龙纹鲜卑头(带扣)

玉器雕刻方面传承汉以前的工艺,主要在礼玉、葬玉、玉佩、玉摆件四个方面。纹饰上以谷纹、蝉纹、龙纹、云纹等为主,但是大多数出土的两晋玉器都是朴素无纹的。主要圆雕方法处理,值得一提的是已经有了粗阴线装饰的雏形。同时由于佛教的传入,以及诸多非汉族文化的溶入,宝石的价值开始被人们重视。如珊瑚在汉之前都鲜有记载,从三国时期吴开始海航,珍珠,珊瑚等珠宝大量出现在记载中。同时玉器制作中也开始尝试用金银配玉,但传檄的玉器工艺多显得简略、朴素。做工上比汉代传世作品较差。与现今的圆雕工艺比较当时手段比较单一,纹饰简单。从两晋出土的为数不多的人物雕玉器看,写实风格并不常见,大多只单纯追求神似,单以葬玉中的玉蝉为例,就可以有十几种不同的形象。

九、三国两晋时期玉器鉴定

由于这一时期流传下来的玉器并不是很多而且玉器的技艺也没有可以独到的地方,这一时期的玉器市场上比较少见。

首先,从历史角度看,玉衣以及一些大件葬玉不会出现在两晋时期。同样人物故事的雕件也不是这一时期代表作品。比较常见葬玉品一般较小,除了人身上九窍用玉,少见玉腰带和头饰。陪葬品中也多为日常用玉。前面提到这一时期玉佩有着特殊的造型,粗略的讲以企求安定、吉祥的内容为主。如飞鸟、心形、凤凰、飞天等。玉摆设方面从文字记载方面应该是如同奇石一样多根据其原有形态加工。但从出土文物以及流传作品中少有其类。玉摆设方面主要受到佛教以及道教的影响,或用作驱鬼辟邪,或用作求仙祈福,最多的是名人雅士中附庸风雅之做。礼玉在这一时期极其少见,如果出现多是后人仿制的。

其次,从文化角度看,这一时期前期文人主要追求的是隐居类似的清淡平和的生活态度,到两晋时期尤其东晋玄风大盛,士族间明里清谈探讨玄学实际上大多为附庸风雅追求名声,进而得到重用。但是社会动荡,平民百姓朝不保夕,多追求安定生活。反映到玉器文化上玉器制作上多孕育着玄机或者祈求平安,或者辟邪。表达希望升官发财、求喜求福这类玉器就不是这一时期所长出现的。从佛教方面由于佛教传入时间较短还没有和中国文化完全融合,佛像造型多来自印度,特征上虽然工匠模仿中国人形象,但是却依然带有异国风采。从历佛的用器上看,比中国原始礼器大有不同,比后代礼佛用器也大有区分。从道教看,但是炼丹食玉风气盛行,装丹丸的瓶子就有很多玉制品。同时出现了许多玉制小剑,玉制所谓"法宝"甚至玉的丹炉。同时玉器在"文房四宝'中开始出现。

再次,从工艺上看,工艺过于复杂的作品少见于这一时期。这一时期玉器主要穿自汉代,工艺上少有独特创新,直到南北朝时期由于外族工匠的加入以及佛教文化盛行,才出现新的工艺改进,最为重要的改进就是从单一的阳线琢磨方式发展为溶入粗阴线的新工艺。但无论如何这一时期玉器工艺比后世的唐朝大有不如,比前朝的汉玉工也有所差距。

最后,从玉器原料上看,南北方用料区别很大。和田玉、蓝田玉、岫玉为主料。值得注意的是翡翠、珊瑚、祖母绿等也出现在记载中。金刚石居然开始用做玉器加工。单纯从玉材上并不容易鉴定真伪。道教在这一时期主要采用和田玉,佛教用具庞杂不一,佛教的"八宝"一说尚未提出。从整个时期看和田玉最为常见。

热门推荐
古玩网 版权所有